品牌\風格
品牌:
專業品牌:ALPINE,CLARION,產品只(主要)在汽車音響領域。
社會品牌: PIONEER,SONY,PANASONIC,KENWOOD等產品在消費性電子產品領域,汽車音響是“副業”。
後級產品品牌:ROCKFORD, PHOENIX GOLD,JL AUDIO,HELIX,VEGA,SOUNDSTREM,DIECOCK,a/d/s,等等,歐美日品牌為主流。
汽車High-End音響: MCINTOSH, NAKAMICHI,ALPINE F#1系列產品,歌樂HX系列產品,FOCAL烏托邦系列產品、喜力士的BRAX系列等等。基本上是品牌中的“旗艦”類產品。
風格:
一位元音響專家有句名言:“你買哪個國家的音響器材,就是買哪個國家的文化!”
這句話說絕了!
聽音響聽聲,因此發燒友圈內,就有日本聲、英國聲、歐洲聲、美國聲這些古怪名詞。英國屬於歐洲,可籠統之,稱為歐洲聲。
什麼是日本聲?
日本的數碼科技獨步世界,專家有言:日本人只要想做,最尖端的音響器材都做得出來,事實上,許多數碼科技產品,都是日本人先占鼇頭,財雄勢大的日本電器大財閥,擁有世界最先進數碼科技,對小小的音響世界,還不獨掌乾綱,說來也怪,公認的世界大音響名牌排行榜上,偏偏沒有日本品牌。迄今為止,還沒有一對日本音箱能在世界音響市場佔據席之地。雖然日本曾投入鉅資,花盡心思製造過高價的音箱,盡其高科技之能力,卻沒有發燒友給予青睞。
堂堂的日本,一對好音箱也做不出來,不是太冤枉了,日本自然有音響發燒廠家,比較有名的大概也就是金嗓子、力士之類。有個以膽機起家聞名世界的美國人馬蘭士(Merantz)後來倒了,公司被日本人收購了 ,連他自用的最後傑作Marentz 9後級功放機,也被日本發燒友重金買走,使垂垂老矣的馬蘭士先生後悔莫及,現在Marnntz這家大廠注重經營策略,提高製造品質,大有捲土重來之勢,有些產品頗獲好評。當今日本音響器材,為發燒友認同,大概也就是這幾家。
有一則故事,頗含深意:有位元日本音響廠家老闆怎麼也想不通,我們製造的器材功能齊全,外觀華麗,那此歐洲器材土頭土腦,功能簡單,外觀很一般.許多是扁扁薄薄黑乎乎一塊其貌不揚,令人懷疑這些鬼佬是否懂行,為何世人就對這此東西情有獨鍾,百思不得其解?精明的日本商人向英國廠家請教,英國廠家笑著回答:“我們其實沒什麼能耐,有些技術是從你們日本學來的,我們英國人奉行的美學原則:“簡潔就是美!我們製造的器材,說外觀比你們差遠了。再說,我們廠的技術人員比你們的懶,他們多數時間在聽音樂會。”
這些話,日本人明白了沒有?我想日本人雖有一流的科技頭腦,缺乏的就是英國人一流的音樂素養。 這就是歷史音樂文化的差異,這個差異比科技的內涵深廣得多,需要長期的薰陶和積累。這不是花點時間就學得來的。有資料介紹:歐美的音響廠家,那些技師和經理人才,大體精通兩門專業—電子專業和音樂專業。他們是電氣方面的技術人員,又具備專業的音樂學養。有這個水準,製造出來的音響器材自然好聽耐聽。他們的器材能南征北戰,不僅僅是行銷策略,還在於其專業水準。
有一定資歷的發燒友,大多不願聽日本的音響器材,說“日本聲”不耐聽,發燒友又發明個名詞“蘿蔔味”聲音薄.淡而無味之意。
也有專家說,國人說日本器材聲薄味淡,是因為居住環境不同。台灣人的居室是混凝土結構,日本器材一到這樣的環境就衰聲,日本器材在日本在木結構房聽,就是厚聲。
說來也蹊蹺:現在有些日本音響廠家已在大陸或海外生產音響器材,生產的器材仍然是那種清湯寡味的蘿蔔聲。因為便宜,或日本器材較先進入國內,發燒友大體是吃日本“蘿蔔”長大的,這些“蘿蔔”剛入口潔爽,時間長了就覺得清湯寡味了。我就是吃日本蘿蔔交了兩年學費,才把家中的日本器材(影碟、錄影、電視除外)全部便宜轉給朋友,換了國產膽機和丹麥喇叭,方定下心來。希望財力不緋的發燒友,銀兩多一點的話,少去買蘿蔔聲,以免後悔,日本音響的功能多,高科技的成果應用在器材上,有人說它好,聲音清爽甜美,是高科技的成果,也有人說它是清湯寡味的“蘿蔔聲”。是耶非耶。就各人喜歡了!早些年,歐美器材進口不多。能擁有這些日本器材,已是很有身份的標誌了。
我不是提倡大家不聽日本器材,反而是日本器材的表現中規中矩,不挑歌,倒是適合大多數人聽,且售後較好,如同日本車一樣,論操控樂趣不如歐洲車,奢侈豪華不如美國車,但日本車如同洪水一般,沖得遍地都是,其音響電子產品也是如此。尤其是汽車音響音源部分,連美國High-End音響麥景圖的音源主機部分就放下架子找日本廠家OEM生產,日本人天生善於把東西做得小,汽車音響主機更是日本人天下,君不見,幾乎所有的MINI小電器都是日本品牌獨領風騷。
時至今天,由於國內多數人收人不高,生活並不寬裕,歐美器材相對日本價格器材貴,基本台灣的音響市場,仍然是日本廠商的天下。許多老發燒友可以對日本器材說三道四,說得一錢不值。可是動搖不了日本普及音響製品在普羅大眾中牢固的地位。日本許多家電集團在大陸合資設廠,降低成本,無疑是國內消費者的福音。隨著競爭的深人和擴大,已經使國內家電工業大步前進,也帶來了不同程度的變革。
讓音樂走進千家萬戶,給大眾帶來歡樂,是日本器材給全世界音響普及立下了功勞。
什麼是歐洲聲、美國聲?
歐洲聲、美國聲是發燒友發明的名詞。歐洲聲主要是指英國聲,北歐聲。北歐聲以德國、法國、丹麥為代表。美國聲又有東岸聲、西岸聲之分。名堂不少。發燒友起這些名稱,不是故作新奇,從深處說,是一種文化界定。這聲那聲,風格各異,各有特色,各有優長之處 重播西洋音樂,還是歐洲聲為正宗。這是他們的深厚的音樂文化決定的。西洋音樂發源於歐洲,源遠流長。世界上的經典音樂大師多數出現在歐洲,創造了音樂世界的輝煌。要說西洋的音樂文化,非歐洲莫屬,那是巴赫、莫札特、貝多芬的故鄉。早年的莫札特,雖然命短,只活了30多歲。也就是這位天才,從束縛心靈的宮廷樂壇出走,成為第一位自由音樂人,以他短短的生命歷程,寫下許多水垂不朽的樂章,成為世界音樂史上的奇跡,一個永遠解不開的謎。音樂大師帕爾曼有一句令人振聾發饋的名言:假如真有世界末日,這世界留下的最後聲音,就是莫札特的音樂!
美國建國時間較短,大體是歐洲人的後裔,血脈裡流動著歐洲文化。歐風美雨,血脈相連。他們奉行的還是歐洲的音樂文化。不過,由於地域不同,美國佬強盛起來之後,強調美國本土意識,牛仔精神,音樂文化就有點變種,美國幾百年的歷史,世界級的經典作曲家實在沒有幾個。比較有名的算是科普蘭、格什文、伯恩斯坦幾位現代作曲家。還沒有一位元可以與歐洲的音樂大師比肩,最有美國本土風味的作曲家,是1900年出生的科普蘭。科普蘭被人稱為不協和音的信徒。當時有一位著名指揮家如此說科普蘭:“才23歲就寫出這種東西,再過五年他會殺人。” 科普蘭沒有去殺人,但他的《小夥子比利》音樂中牛仔橫行,槍聲大作。
美國另一位有代表性的作曲家格什文,把爵士、切分音、火車的節奏引進嚴肅音樂,搞得像個瘋狂的萬花筒,他有個曲《一個美國人在巴黎》,演出時專門到法國弄了四隻計程車的喇叭加人樂團,美國那些本土化的作曲家以強橫、豪放甚至粗暴,表現出他們的美國精神,並衍化出好萊塢音樂的橫蠻氣勢和鬼哭狼嚎。
美國的音響器材,不論造型和聲音走向,自然帶有美國本土文化的特性,那些體積龐大、足夠“噸位”的器材,大多是咄咄逼人的美國佬的產物。不過,話說回頭,論科技含量,創新精神,還得推美國音響廠家。從愛迪生算起,美國的音響技術一向處於領先地位。美國音響器材特色,也不只是“強橫”兩字可以論定,也有柔情似水,音色迷人,令人一贊三歎的器材。現在俗稱頂尖的世界十大音響器材,還是美國品牌居多。
如果用中國音評家的比喻,“歐洲聲”是“婉約派”。歐洲器材,一般以英國聲、北歐聲為代表。“歐洲聲”又因各國的民族性格各有不同:英國的典雅溫厚;法國的浪漫鞏逸;丹麥的清晰明快;德國的理智嚴謹(發燒友說有點的“冷”)這些民族特性都從音響器材中表現出來。
器材如人,弄清楚歐洲主流音樂的典雅、博大、深沉和深刻的內涵;美國音樂的粗豪強放。我們也就知道歐洲器材和美國器材的音響個性和特色了。
什麼叫“中國聲”?
偶閱某中國雜誌,有文提倡:國產音響要建立“中國聲”。用意自然極好。不過,仔細一想:何為“中國聲,’?沒有明說,含義也模糊。大概文章作者對何為“中國聲”也說不清楚。其意是希望國產音響創立國際品牌,建造自己的聲譽吧。其用心良苦,口號響亮,精神可嘉!
何為“中國聲”迄今為止,還沒有見過有明確的說法,似乎也不見有音響權威出來說中國的音樂文化確實源遠流長。千年以前的春秋戰國,孔老夫子就有“聞韶樂而三月不知肉味”之說。聽了音樂,三個月吃肉不知味道如何。這孔夫子也夠“發燒”了。夫子大概是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音樂“發燒友”。也可見中國音樂如何激動人心。又有“鄭聲淫”一說。這“韶樂”、“鄭聲”已失傳,不知當時使老夫子如醉如癡的韶樂是什麼樣子
中國音樂的發展無疑比西洋音樂早得多。自秦漢以降,音樂人屬倡優之列,只是宮殿貴族生活的點綴,處境大概比後來的“黑七類”好一些,並無地位。到漢武帝時提倡藝伎,音樂進人教坊,成為教坊音樂,自然不再是雅聲“韶樂”了。目前發現的最古老樂器漢代編鐘,曲調單一。“伯牙鼓琴”,志在高山流水,自然是雅聲,是流布於民間的一股清流,也只有民間才有雅聲了。晉人稽康以文名揚世,也是音樂家,被拉去殺頭,還以音樂言志,在刑場操一曲古琴《廣陵散》,壯懷激越,成為絕唱,奇跡般流傳下來。這是一首有“曲”有“亂”的大型樂曲,描寫戰國時代聶政為報父仇刺殺韓王的故事,既淒婉怨恨慷慨激昂。無論佈局結構調性調式安排,在當時世界音樂中都十分傑出。到了隋唐,音樂有較大發展。唐代引胡樂入中土。著名的有歌曲《陽關三疊》,比被西人稱為“音樂聖經”的巴赫作品“十一平均律”早了千年。這“疊”字很妙,“疊”出了中國式的和聲。更可觀的是《霓裳羽衣曲》,據唐代詩人白居易記載:全曲有,6篇,內容描寫唐玄宗嚮往仙境奔向月宮見到仙女的神活。有龐大多變的曲式結構。可以說是一部恢宏的交響詩,是唐代官廷音樂的輝煌成就。可惜已經失傳。後來流傳的鼓樂《秦王點兵》,地動山搖,大有胡氣。到了宋代出現了諸宮調的(西廂記諸宮調)全曲有151個不同曲牌和193個套曲。何等壯觀!那時西人的音樂沒法比肩。這些曲譜也已失傳清初的《清宮大成南北詞宮譜》,規模宏大,也不知是真是假?
中國的音響廠家製作器材,自然包含本民族的文化素質。但音響科技大體從外國傳入,何為“中國聲”,恐怕他們也沒有研究,搞不清楚。廠家刻意追求的是產品能不能出好聲,調校器材也不只是用“高山流水”和“梅花三弄”,而是以西洋經典樂曲為參照,否則他們就別想在市場立足,更別說走向世界市場了。中國的音響器材的“中國聲”如何定位,很難一言論定。只有中國音響專家和音樂史家才能說得清楚了。
近年來,中國的音響製品品目繁多,有些產品可圈可點不過,說句大實話,現在還沒有一個品牌足以在世界上跟人一決雌雄。腳跟未穩,就鼓吹“中國聲”器材,未免過早。若干年後,我們能有幾個世界級品牌稱雄于世,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色,再來談論“中國聲”,也許更有話可說。
淺說中國音響器材
這類文章本來是音響專家才有資格去做。筆者屬於門外談樂,寫這類東西,是否貽笑大方?不過,古話有雲:“旁觀者清”。縱使旁觀者“不清”,說說也無大礙,或許對廠家有點參考意義。目前,國產品牌眾多,原因大概是中國人口多,每百萬之一的人上當,廠家就可以賺得盆滿缽滿。國產器材突出的毛病,是缺少品牌意識。價廉不等於物美,這個概念盡人皆知,面對越來越激烈的競爭局面,中國的音響廠家實在應該快馬加鞭,急起直追。
現在的中國音響工業,大概有幾個層次—
一、山寨廠。廠家的老闆是精明的商人(也許是個音盲)。看見音響工業有利可圖,手上有幾個錢,就開廠,搞來一些垃圾材料就幹起來了。他們做喇叭大概跟做臉盆差不多。現在市面上不少垃圾器材大體是它們的產物。優勝劣汰,這類廠家遲早會滅亡。
二、大電子企業兼做音響器材。現在很有一些這類產品。這類企業資金雄厚,本來應該創建名牌,做得更好。也許涉足音響工業的時間尚短,目前還沒有像樣的品牌、精品器材出現,產品還差強人意。
三、精品廠家。這類廠家人員不多,有較強的品牌意識,老闆大體是資深的發燒友。現在國內有些比較著名的音響器材,大體是他們的作品。他們代表著中國音響工業的未來和希望。他們目前碰到的困難,大體是缺乏大量的資金運作。
說來慚愧,我們華人圈中,還沒有一個音響品牌可以和世界音響巨人比肩。臺灣的電子零件製造業在世界上已名列前茅,有些音響產品也可圈可點,可是至今還沒有一個世界級品牌。香港這國際名都的情況也差不多。有行家說,港臺的音響消費水準世界一流,發燒友燒天燒地,燒得外國人都歎為觀止。可就是還不見有世界馳名的音響名牌。此事也著實蹊蹺。是財力不濟還是功力欠缺?或者兼而有之?都有待專家去考證了。
世界上有些音響名品,本來也出自發燒友中的“土炮一族”,那位著名的馬蘭士先生、義大利“世霸”(Sonns faber)音箱發明人,原來也是“土炮發燒友”,做功放、做音箱自己玩。“世霸”的頭人還是個木匠。後來他們的“土炮”都發展成世界名品。依筆者愚見,假之以年,大陸一些以製作精品為目標的音響發燒廠家,將會有傑出的作品稱雄於世。這不是夢想。
中國人以聰明才智聞名世界,音響行業並不乏大手筆人才。時機未到而已。隨便舉個例子:家用音響有個世界級品牌威卓(Venture),就是比利時籍的華裔人士楊和光先生創造的。或音箱或功放,甚至線材和音響墊板,都可以毫無愧色地跟歐美大品牌一決高下。他那天價膽機,用的還是中國湖南生產的特製的300B電子管。此人雖然是歐洲公民,血脈裡流的還是中國血液。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,可以預期,中國必將成為音響工業大國。
重點:這聲那聲,這好那好,適合自己的是最好!
……
買什麼品牌音響?
音響世界風起雲湧,自然是“群雄”爭霸。有出生優良血統的貴族,有金刀大馬的驍將,有運籌帷幄的良才,也有草莽“英雄”,當然還有數不完的“過河卒子”……
要說普及型音響產品,長期是日本人的領地,沒有那個國家能夠贏它。日本的普及器材,像千軍萬馬攻城掠池。數不清的過河卒子當車用。卒子一過河,也算是英雄。
中價器材在英國人手裡,幾十年都是他們的天下。全世界都是這些英國人的“殖民地”。
高價器材是美國人的領地。美國以他們強盛的國力,挾帶著世界獨步的先進技術,征戰天下。他們遠征太空,飛彈打擊別國。氣壯如牛,不可一世。那些巨型的音響器材也像“導彈”打到全世界。美國佬的器材雖然氣勢強橫,勁爆飛起,不一定就代表好聲。
更好的高價器材,還是在北歐,雖然寒冷,但卻浪漫,悠久的音樂傳統,美麗的童話,代表是丹麥、德國、義大利等幾個國家。德國雖然出了個希特勒,對世界犯下滔天大罪,德國人已經有深刻懺悔。不像日本至今死不認帳。國格一高,器材當然就好。丹麥是世界音響大家庭中最有涵養、最有風度、最有儀表,做的器材,外觀漂亮,做工好,素質高。自然應該以此為首選。義大利、法國嘛,古代是文明之邦,自然也不錯,瑞士是生產勞力士手錶的小國,工藝精細,生產的音響器材也獨有一格……
國內品牌,台灣自家的孩子當然要愛護,世界高科技代工地,漸漸走向品牌經營,品質有一定的水準,價格有相當優勢,尤其在中、低價位,自然是不落人後的。
銷售人員說:都好!都要賣!只要有利潤!
希望銷售人員:可以選擇公司,不能選擇品牌!老闆選擇的品牌,自有道理。不能因為個人好惡,意氣用事,讓你不喜歡的產品永遠放在那裡。要客觀對待店內的產品,刻意攻擊某一品牌,只會讓顧客起疑生厭。可以把自己對品牌產品的感覺與顧客交流。重要的是讓顧客買到滿意的產品。瞭解顧客的欣賞喜好,介紹、引導相符的產品。
留言列表